健康生活專題
活出「動」力人生,為健康續航
2025年11月4日
過去常聽說:「老人家少動為妙,省得扭傷拉筋,乖乖休息就好。」這類觀點只著重「維持基本自理」,卻忽略了「積極追求健康」的重要性。近年研究已證實:適度運動才是延緩衰退、提升生活品質、支持居家安老的關鍵!若不活動,長者不僅錯失維持功能的黃金期,更可能加速走向失能與慢性病。
長期不運動的潛在風險:
- 代謝與體脂:代謝率降低、體脂上升,增加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風險。
- 血糖與血壓:血糖波動加大、血壓升高,引發心血管疾病。
- 骨骼與關節:關節僵硬、骨質流失,導致骨質疏鬆與骨折。
- 平衡與跌倒:肌力與平衡感下降,跌倒風險大增。
- 心肺功能:肌力與耐力下滑,行動吃力、易氣喘,生活品質下降。
如何扭轉局面?實踐安全有效的運動
- 循序漸進,安全第一
- 從低強度活動(如慢走、伸展)開始,目標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運動時「感到微喘但仍能交談」即可)。
- 採用「動一動、歇一歇」的間歇方式進行,例如活動15-20分鐘後休息,有助身體恢復,提升訓練安全性。
- 結伴運動,提升樂趣與動力
- 與家人朋友約定一起散步、打太極或參與地區長者中心的健體班,將運動與社交結合。
- 照顧者可主動邀請和陪伴,讓運動成為彼此期待的互動時光,更能提升長者的持續參與意願。
- 定時進行,融入生活
- 將運動視為維持健康的重要日程,每天固定時間進行(如早餐後或下午電視時段),有助養成習慣。
- 照顧者可用鬧鐘溫柔提醒,或將簡單運動融入家務間隙(如廣告時間起身伸展),積少成多。
- 建立信心,克服恐懼
- 許多長者因害怕跌倒而不敢活動。可從「坐姿運動」開始(如抬腿、舉手臂),在穩固椅子上安全地鍛鍊肌力與平衡。
- 掌握基本動作並感覺能力提升後,再在安全環境下(如扶著穩固傢俱)嘗試站立運動,逐步建立信心。
- 專業評估,量身定制
- 患有慢性病或體質較弱的長者,開始新運動計劃前宜諮詢醫生或治療師。
- 專業人士可根據健康狀況,建議最適合的活動類型與強度(例如:膝關節不佳者可選擇水中運動,以減少關節負擔),確保運動既有效又安全。
小改變,大改善! 立即行動,為健康的居家生活「續航」,活出精采「動齡」人生!
資料來源:
-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 (2020). 長者運動多面「體」. 取自 https://www.nur.cuhk.edu.hk/in-the-press/20200113-hkej-hk/
- 養和醫院 (2017). 過健康晚年(上). 取自 https://www.hksh-hospital.com/sites/default/files/publications/zh-hant/pdf

